CCTV-10
2020.9.14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云南卷 宣威篇
宣威篇 预告片
宣威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南望昆明,北邻贵州,身居滇黔要道,是古代由中原入滇的重要节点。秦代,朝廷在此开“五尺道”,因道宽五尺而得名。五尺道依山而行,曲折蜿蜒。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路过宣威,遇北盘江阻隔。忽听探路士兵发来捷报:“前面江水猛涨,但有舟楫可渡”。诸葛亮大喜道,“可渡就好!”于是,“可渡”就成了宣威的别称。这是当地有关可渡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进兵西南。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此建宣威关,寓意“宣播朝廷之威德”。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宣威撤县设市,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筚路蓝缕 文化交融
1983年,文物普查组在宣威一座名为“尖角洞”的石灰岩溶洞中发现一批石器和陶片,经考古鉴定,该洞穴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
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傅友德等率军深入云贵高原,平定曲靖,北进乌撒。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宣威。为巩固西南,傅友德班师回朝后,由沐英率数万士兵留守云南。来自中原的士兵,与当地人一同开荒垦殖,逐渐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传播开来,史称“洪武开滇”。
20世纪60年代,宣威攀枝嘎村“山高谷深坡陡,人多地少难耕”。为改善这一情况,宣威人筚路蓝缕,经过四年奋战,建成占地约3000亩的簸火梯田,将崇山峻岭化作一亩亩田园。
“饮和食德” 宣威火腿蜚声海内外
宣威火腿,肉质鲜嫩咸香回甜。清雍正年间,宣威火腿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等特点,享有盛名。
管升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宣威火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几十年制作火腿的经验。每至小寒,他便开始着手腌制火腿。
鲜腿随物赋形,小的修成柳叶形,大的修成琵琶形。而后上盐腌制,堆叠码放,保证盐分被充分吸收。
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载:“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宣威火腿的独特风味,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环境。
春天,温暖干燥的季风蒸发了火腿中的大量水分,细密的猪肉纤维中,酵母菌生根发芽;时至端午,蛋白质和脂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开始产生变化;中秋时节,季风湿润,火腿开始“身着绿袍”,腿肉变成玫瑰色。
浦恩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宣威火腿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对火腿品质的检测上,他一直保持最传统的方法。
民国时期,云南实业家浦在廷开发出火腿罐头,大受欢迎。孙中山曾为浦在廷题赠“饮和食德”。孙中山为其题字后,人们不解为何“饮和食德”四字皆少一笔。后人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揣度中山先生的用意:他希望借此告诉浦在廷,在为民造福这件事上,永远要“多做一点”。此后,火腿便寄寓了宣威人对德行的坚守。
马蹄声声 马帮兴盛
在不少宣威人家中,都能看到一种造型奇特的烟斗,宣威民间流传“猫耳斗,家家有,好吃烟,好打狗”的民谣。铜斗处形似猫耳,外包铜皮,唤之为“猫耳斗”。猫耳斗制作始于清光绪年间,短的有五六厘米,长的可达一米多,一米来长的“猫耳斗”可重达四至五斤,由于木质坚硬在古时还可用做防身武器。
李存勋是龙场镇猫耳斗制作手工艺人。李家世代制作猫耳斗,已有百年历史。
此外,马帮兴盛,促使宣威诞生了不少相关工艺,“马褥子”就是其中之一。家住海岱镇的严粉吉有几十年制作马褥子的经验。
当地人家中有上百年的马褥子,至今完好如初。
黄豆腐喷香弹嫩
“云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拴着卖。”用细麻绳串成的黄豆腐从瓦房檐口垂落,像一重重金黄的流苏;咬一口,喷香弹嫩,深得宣威人喜爱。
宣威人用本地特产的姜黄磨粉,给豆腐染上金黄色,便形成了今天的黄豆腐。
与中原豆腐一次煮制成熟不同,宣威人将豆腐“三煮三挂”:一煮一挂,软嫩的豆腐表皮随即变得弹韧;再煮再挂,紧实的表皮锁住充沛的水分;直至三煮三挂,表皮的紧致程度被煮到极限,形成一层“保鲜膜”,保证豆腐内部的鲜嫩。“三煮三挂”的操作完美解决了豆腐在常温下不易长期放置的问题,蕴含着宣威人把控时间的耐心与智慧。
一块小小的黄豆腐,浸染上了宣威的颜色,也凝聚了宣威人对丰衣足食的向往。
创新发展 开启新时代辉煌篇章
在政府的扶持下,宣威人不懈努力。使得宣威农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玉米、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培育基地在宣威生根发芽,数十座现代种业园拔地而起。不断加码的政策支持,增强宣威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三品一标”认证的推广,使宣威获得省部级著名商标的农产品达到17个。
与此同时,宣威政府鼓励引导农产品接入电子商务,彻底打通农产品上下行通道。今天,宣威农产品已行销世界。
2015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宣威人刘静将液态金属带回家乡。他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中国液态金属领军人物。
在宣威液态金属产业园科技馆里,我们可以看到用金属作“墨水”的电子笔。它被称为液态金属,可以在常温下像水一样流动。这项技术可以用于肿瘤微创治疗、制作可重构液态金属天线和低温环保焊料。
目前,宣威已经建成年产200吨液态金属系列产品生产线、液态金属谷研发中心及科技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相关发明专利二百余项。液态金属谷项目入选“2016年云南十大科技进展”,显示出强大的科技实力。
近年来,宣威的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从默默无闻走向举世瞩目。绿水青山成为宣威新的名片,吸引了四方来客;世界第一高桥拔地而起,犹如这座城市昂然挺立的风骨。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